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马光选:党在党员干部中周期性开展政治教育活动的动因探析

作者:来源: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 发布时间:2022-05-14点击数:

作者简介:马光选,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基金: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缅边境重大社会风险的跨域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9BZZ062)。

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在党内和社会层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形成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重要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重要共识;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了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在发展历程中,在对领导干部的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思想上的共识。在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周期性地开展了整风运动、整党运动、“三讲”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以党内教育机制推动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在全社会层面形成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启发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氛围,以求激发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以思想的统一达致行动的统一,保证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一、建党以来历次政治教育活动所产生的成果和经验

(一)形成了有关政治教育本质与功能的明确认知

就历次开展政治教育活动的背景来看,政治教育之所以必要,一般是由于党和国家遇到了一些积压已久的问题,党内出现了各种“杂音”和“噪音”,出现了危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不良倾向,而开展政治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统一思想和行动,化解危机、应对挑战和纠正错误倾向。具体而言,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系列成果的基本理论,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清楚认知自身利益与根本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认清危机和风险的根源,提高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定上,使全党和全国上下集体采取一致性行动化解危机和困难,为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保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二)形成了有关政治教育形式与机制的明确认知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治教育主要形成了整党整风运动、党内集中教育、专题教育、主题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党内由上而下、社会层面由党员带动群众的政治教育实践思路,即由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带动党员干部教育,党员干部教育带动普通党员学习教育,由此带动群众性思想政治教育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运行机制。同时,实现了政治教育工作运行机制由群众运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的转变,将政治教育活动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升了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三)形成了有关政治教育执行结构的明确认知

从实施机构来看,经过历次政治教育实践,逐渐摸索形成了一套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以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政府部门为基础、各级宣传部门负责实施、动员党政军民学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政治教育领导制度和管理体制。从结构性要素来看,形成了由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介体、教育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政治教育基本结构。其中,教育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和全体党员,以及党领导的国家机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等;教育对象是党内外群众;教育介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一系列网络化的方式、方法、途径、载体等形式;教育环境包括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单位、家庭等微观环境。从价值结构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教育可以被看作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高度统一、社会价值和人本价值的高度一致、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的高度融合。

二、党对党员干部周期性开展政治教育活动的原因

(一)合作型政党制度与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因为基础性的政党制度的差异,合作型政党与竞争型政党制度对党员的要求有所不同。在两党制或者多党制条件下,一党或者多党政治联盟通过政党竞争的方式轮流执政,在相互对立和竞争性关系背景下,执政党和在野党的战略和方针政策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对立和非承接关系。在竞争型政党关系模式下,每一届执政党的任务是通过选举实现政党执政以及连选连任,执政党在任期内实现政党所代表阶层的利益,政党更多时候只是特定阶层参与选举、获取政权的组织依托,一旦选举完成,其工具性价值也就大大减弱,因此政党内部结构往往比较松散。换言之,在竞争型政党制度下,政党内部结构松散且临时性强,党员没有义务长期保持对某个政党的思想忠诚和行动忠诚,政党也就缺少进行党内政治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在中国的合作型政党制度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长期执政,不同历史阶段的执政团队组成的整体性执政共同体拥有共同的宗旨、初心和使命,所以,每个阶段的执政团队需要反复熟悉执政共同体的整体规划部署,同时也承担自己所在时代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命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终身课题的原因所在。一些党员会觉得历次的政治教育内容大同小异,这一方面和意识形态本身的刚性有关,另一方面则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长期不变的特征有关,更说明了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知和担当。

(二)使命型政党与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着明显的全民性政党的特征,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制定了各项发展战略和制度规划。在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举国上下统一思想和行动,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就是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不同的地方。在有些国家,政党的意志和群众的意志是相互背离的,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会在全社会层面展开政治教育和政策宣传,将党的方针政策向全社会公布,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渠道,让群众知悉、理解、执行;通过发挥各个层级党组织的作用,对群众进行集中宣讲,让群众听懂悟透。作为使命型政党,只有不断地开展周期性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严格锤炼党性,积极进行党的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保证自身执政地位长期稳固。

(三)超大型政党与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已达9514.8万名。从集体行动的难易程度来看,这么多党员想要保持整体的一致性行动,如果没有思想的统一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有必要不间断地进行周期性的政治教育,让每一个党员的思想和意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各级政府、厂矿企业、军队学校等机构都有自己的基层组织,但这些专业性机构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功能,很容易产生“专业主义”的问题,只顾从事专业生产,忽略了“搞生产是为谁”这个问题,危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原则的落实。这就需要通过周期性的政治教育来明确其工作的目标,使其不偏离党中央的领导和安排。在多层级的党组织结构之下,下级机构是上级机构在基层的代理者,在“委托—代理”关系结构中,如果代理者长期代表委托者行使某种权力,往往容易出现偏离委托者意愿的“本位主义”倾向。这种错误倾向一旦出现且未受到及时遏制,就会愈演愈烈,就可能会产生分离主义、宗派主义、码头文化、圈子文化等恶劣现象,影响党中央在基层社会的权威,所以有必要进行周期性的政治教育,以应对党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等挑战。

三、党对党员干部进行政治教育应注意处理好的关系

从历次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效果来看,绝大多数是非常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以文件治理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问题。所以,要不断改进政治教育的实践机制和方式,以提升其运行效果。这就要求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思想教育和权力制约之间的关系

从历次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效果来看,如果只是思想学习,没有在行动层面进行跟进督查,效果往往不会太好;如果只搞自我批评,而不愿意拿出相互批评的武器,就很难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和真相。从本质上讲,党内之所以会出现各种歪风邪气和腐败现象,主要还是由于对权力的监督不到位。当前,中国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以往旧的权力制约机制被打破,新的权力制约机制还未健全,这就容易造成权力的失衡、错位和缺位现象。化解这些问题,最为根本的是要靠党员干部经过党性锤炼之后提升自觉性,但在一定程度也得依靠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实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所以,在目前各级监察委员会已经成立的情况下,今后的政治教育实践可以把思想教育和行为约束结合起来进行,充分发挥监察委员会的监管职能,对思想教育无效或者效果不理想的对象实施实时监管,将软约束和硬约束一起使用,以提升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运动式治理与容纳式治理之间的关系

运动式治理往往指治理主体充分动员自身一切资源,在面对重大危机和困境时,采取主动打破常规的手段和方法,试图在短时间内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治理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应对危机和风险的重要举措,一旦所面临的风险和危机被化解,政治教育活动就会结束。运动式治理会弱化法律权威、助长投机心理、忽视社会公正、降低整体效益,这会让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将运动式政治教育看作资源稀缺条件下的权宜之计,那么,容纳式政治教育则为常规性的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性。整合宣传部门、党校和纪检监察等机构,建立专门化的政治教育依托实体,将政治教育资源集中注入这一实体,让政治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可以容纳任何类型的政治教育内容和任务,而无须每次再单独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三)政治教育与业务推进之间的关系

在以往的政治教育活动中,政治学习往往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队伍建设、普通党员的业务绩效脱钩,即使一个单位的党员干部政治教育做得好,也往往被认为是费力不讨好,导致重业务而轻教育的现象成为常态。要解决这一困境,仅仅靠党员干部的个人觉悟和外部监管的强化是不够的,最好的办法是外部效应内部化,即将外部监督转化为内部激励,将政治教育的“软指标”转化为“硬指标”,让政治教育的成效摸得着、看得见,提高政治教育的可操作性。此外,可以将政治教育指标与业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考核,让“又红又专”落到实处,激发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荣誉感和政治使命感。

论文出自:《领导科学》2022年第2期

上一条:李秀:把握本质讲好思政课

下一条:李帅: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超人类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