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军,尹占文: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的体系化建构

作者:来源: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 发布时间:2023-11-16点击数:

作者简介:张思军,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经理。主要研究方向:利益理论和政治哲学。

尹占文,男,中共党员,博士,现为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36FAD

[摘要]政治价值观是能够代表时代诉求的政治价值观念, 其体系规定着一定社会的政治秩序和政治伦理属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围绕政治价值观的三个层级, 即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原则进行了体系化建构。在政治信仰上, 对政治目标信仰、政治合法性信仰和政治秩序信仰进行了系统建构; 在政治理念上, 凝练和阐释了为民、民主、法治、发展、公正五大理念; 在政治原则上, 确立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六大原则。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体系;政治信仰;政治理念;政治原则

政治价值观是人们对政治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作为反映政治生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观念形态,政治价值观既是个人对“什么样的政治是重要的、值得的和合意的”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也是一定阶级、阶层、政党和利益集团对形塑和追求什么样的政治生活的鲜明价值主张。政治价值观具有阶级属性和历史属性,在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长过程中,每一个历史阶段,甚至同一阶段的政治价值观经常会呈现出多元化和相异性,于是人们就会对各种政治价值观进行甄别、选择和创新,以建构一套能够代表自身阶级属性和时代诉求的政治价值观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政治价值观是由政治信仰、政治理念和政治原则三个具有不同梯级、具有内在逻辑推导关系的观念层次组成的观念系统。政治信仰是整个政治价值观体系的核心和灵魂,居于中心地位;政治理念是建立在政治信仰基础上的第二个外围层次,是政治信仰合乎逻辑、合乎理性的展现;政治原则是最为具象的最外围的一个层次,具体规定政治主体应该遵循的一些规范和原则①。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了代表人民利益、决定社会政治秩序、具有无产阶级属性的政治价值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扣时代脉搏,聚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主题,全面阐释和体系化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系统总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的致思取向和内容全貌,对于坚定和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回答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之问、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 树立面向新时代接续奋斗的体系化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政治价值观体系的最核心层次。由于价值与信仰具有内在关联,人们一般也把政治信仰诠释为对政治价值的信仰,认为政治信仰与政治价值信仰具有等同关系。政治信仰具有主体性,是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的美好憧憬,是一定政治方向、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社会理想的综合体。政治信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要反应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的憧憬,还需要有更为具象的内容来支撑。具体来说,支撑政治信仰的有三个紧密联系、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要素性信仰,即政治目标信仰、政治合法性信仰和政治秩序信仰。政治目标信仰,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的信奉;政治合法性信仰,是指政治主体对政治合法性的深信不疑;政治秩序信仰,是指政治主体对构建美好政治秩序的绝对信任。政治目标信仰表达了政治主体对政治系统的发展方向的认同,政治合法性信仰蕴含着对政治系统进行正义与否、公平与否评判的标准,政治秩序信仰表达了人们对构建好的政治秩序的价值追求。

(一)政治目标信仰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中国化和具体化进程,在继承和发展过去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等价值目标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政治目标为牵引,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统领,落脚于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目标信仰建设作出的巨大理论贡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目标信仰的创新性发展集中表现在“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目标的阐释上。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作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宣誓以后,他便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围绕这一价值目标取向进行了一系列阐释,主要聚焦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二是“如何以人民为中心”。关于前者,习近平遵循群众史观基本原理,认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②,理应以其为中心。而对于后者,习近平认为这应是国家治理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指针。如在文艺创作上,“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的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③,“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④。又如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雪中送炭,纾难解困,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的实际问题”⑤;“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⑥,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工作”⑦。历经五年实践探索,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围绕上述两个问题集中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进而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二)政治合法性信仰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政治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的正当性基础。中国共产党已执掌政权70余年,具有雄厚的政治合法性源泉和基础,但也存在政治合法性资源流失的风险,仍然需要不断加强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历史选择、执政绩效、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三个维度对政治合法性进行了论述。

在历史选择上,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表现为是中国近代以来人民力量抗争的必然结局,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王岐山在“2015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期间会见外国政要时首次谈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问题,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源自于历史,是人心向背决定的,是人民的选择。”这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立场和观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仅坚守了这一立场,还将合法性扩大到道路选择上。习近平在2015年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演讲指出:“经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等的失败尝试后,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⑨后又在会见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中国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走这条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⑩

在执政绩效上,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表现为,历经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不仅带领人民站起来,还带领中国富起来、强起来,“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⑪。习近平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一直秉承着“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⑫的信仰。

在社会主义价值追求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表现为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伟大旗帜,始终深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⑬,始终坚守“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⑭的政治信仰。

(三)政治秩序信仰

秩序,是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⑮。一般而言,秩序可分为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自然秩序由自然规律所支配,如斗转星移、四季变换、花开花谢等;社会秩序由社会规律所支配,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之间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关系状态。政治秩序属于社会秩序,是指各种政治关系达到正常或良好运转的外观状态。政治秩序信仰,即关于政治秩序的信仰,表达了人们对构建好的政治秩序的价值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规定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关系状态,凝聚了人们对构建美好政治秩序的价值追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政治秩序信仰。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肯定了党的领导地位,强调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⑰而且还专门论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问题,指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⑱这些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政治秩序信仰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

二、 构建适应新时代历史任务的体系化政治理念

政治理念,是政治价值观体系的中间层次。同政治信仰一样,政治理念亦表达了政治主体对政治价值的看法、判断和选择。在政治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中间层次的政治理念较为系统地对政治信仰进行阐释和说明,而其应然性支撑却来自其背后的政治信仰。如果说政治信仰仅仅表达了政治主体对某种政治价值深信不疑的态度,那么政治理念则充分说明抱有这种态度的合理性。政治理念围绕政治体系运行的基本构成要素规定其应然性要求和限度,主要包括政治权力理念、政治权利理念、政治治理理念、政治互动理念和法律制度理念五个方面。政治权力理念规定政治权力的合理与正当的限度;政治权利理念规定政治权利的合理与正当的限度;政治互动理念规定政治行为的合理方向与模式;政治治理理念规定政府应追求的应然政治秩序要求;法律制度理念规定法律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合理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反复强调要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在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习近平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问题,聚焦在政治理念上,则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仰进一步合乎逻辑地推演为更为具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权力理念、政治权利理念、法律制度理念、政治治理理念和政治互动理念,具体内容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为民、民主、法治、发展、公正五大理念的重要论述。

(一)为民

为以无产阶级代表的劳动阶级谋幸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否成功执政和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为民理念,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决定为民是其最高价值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执政为民”是这一政治理想和价值原则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发展要求和历史使命对党的为民理念进行了创新性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一是确立为民的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代表新一届党中央庄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⑲,并聚焦“对人民的责任”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二是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⑳为适应新的需要,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超越,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党的为民理念的新发展。

(二)民主

民主理念既规定政治权力的合理来源与合理运作,又规定政治主体享有的合理权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念的重要内容。追求民主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㉑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中国化的进程中,对中国式民主的概括顺次使用了民主—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表达。毛泽东将中国式民主表达为:“我们的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㉒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改革中,中国共产党面对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必然联姻的现实抉择不断求解发展中国式民主的实践和理论难题:邓小平始终坚定地将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㉓;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㉔;胡锦涛则进一步作出论断:“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㉕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将民主作为十分重要的政治理念,中国特色的国家权力谋划才发挥出了促进国内经济总量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功效,并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

习近平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理念的探索,从理论和实践维度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论断:一是指出人民民主的真谛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㉖;二是指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㉗;三是认为中国式民主之路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㉘;四是提出评价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有效的“八个能否”㉙标准;五是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主理念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创新性发展的核心内容。

(三)法治

法治理念规定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合理地位。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确立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自党的十五大锚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以后,法治国家建设就深嵌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国家任务中,法治理念也不断得到阐释和夯实。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赓续了对法治国家的探索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反应时代发展新要求的法治理念。其一,赋予党法统一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指出:“党和法的关系是一个根本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㉛可见,正确回答党法关系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性质、前途和命运。习近平认为,党法关系具有辩证统一性:一方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高政治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基础和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执政方式的改善、执政能力的提高又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其二,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系统阐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对于法治而言,也理应始终坚持这一价值导向。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㉜,这也是其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其三,深化德法合治的鲜明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㉝。习近平不断深化对德法合治的认识,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㉞不仅如此,他还把德法合治作为落实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要条件,认为德法合治“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㉟。

(四)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的科学把握根源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作用的深刻揭示,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科学认识。依据马克思主义建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内生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其稳定的历史使命在于对生产力的解放。为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把发展作为重要的政治理念,改革开放以后更是把发展置于最优先的地位,“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等观念成为提领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工作的主线条。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理念的创新性发展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明确定位中国处于新发展阶段;二是明确提出发展的新目标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三是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四是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

(五)公正

公正即公平和正义。公正理念规定了政治权力掌控社会的基本价值原则。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追求社会公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公正理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围绕物质基础、机会公平、保障体系构建了完整的内容体系。其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主要的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㊳为此,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推进共享发展、协调发展。其二,机会公平是公正的起点和重要衡量标准。公正不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平均主义,而是要首先落实在机会公平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㊴具体来说,就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㊵。其三,公正必须依靠一定保障体系才能实现。习近平指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㊶为实现社会公平,就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合理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法律体系等,以保障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发挥自身价值和作用的空间。

三、 确立规范新时代改革发展的体系化政治原则

政治原则,是指政党和政治组织所主张和遵循的准则,是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必须依循的应然性要求。政治原则是处于政治价值观体系最外围的一个层次,既受政治信仰和政治理念的指导和节制,又对具体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看,为民、民主、法治、发展、公正五大政治理念规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确立了其发展的坐标和方向,呈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整体形态和与其他政治发展道路的质的不同。从政治运行看,政治理念必须派生出更为具象的政治原则,以使政治价值观体系由信仰和理念层面转换为可操作性的表达形式,同时,为政治制度设计和政治行为提供价值尺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政治价值观的体系化建构,不仅包括前文所述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理念层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政治实践中的制度生成和政治行为选择的应然性依据,即对政治制度生成和政治行为选择直接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的具体政治原则,主要内容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历史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前提条件。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将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作为“四项基本原则”㊷之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㊸随后,党的十九大对党章也进行了修改,将党章中“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改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表述的变化,具有历史性和开创性的意义,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突破了以往将党的领导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层面的局限,更加突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要性。“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新论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新时代必须坚持的首要的政治原则。

(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为民理念,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想,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为民理念在新时代的具体落实,衍生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政治原则。这一政治原则,对所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是否具有为民性起着价值评判作用,是政治价值体系向现实转化的桥梁和突破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作出了新判断,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面向未来的价值要求,这可看做是对政治原则的明确论述。在内容上,可以评判是否“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迫切的实际问题”㊹,是否“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㊺。

(三)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理念,体现了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价值取向,规定了我国国家权力的合理来源和合理运作价值要求。民主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具体落实,衍生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原则。让人民翻身作主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坚定信念,也是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设计和运行的价值规范。民主理念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否是民主的,最根本的要看是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因此,“人民当家作主”是联结民主理念与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具体的价值判断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始终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的根本,从而夯实了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政治原则的依据。

(四)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理念,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方向。新时代,要落实法治理念,就需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而是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又是实践中法治体系的完善、法治在治国理政各方面贯彻落实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可以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的政治原则。具体来说,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政治原则的核心要义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这是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中心线索;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㊻;三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㊼;四是“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㊽。全面依法治国政治原则,为依法治国的实践行为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

(五)高质量发展

发展理念,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正当性基础。中国共产党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确立了新发展理念,明确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将其作为衡量发展成效和一切工作的标准。因此,可以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政治理念衍生出的政治原则,将之作为评判现实政治制度和举措的价值标准。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研判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宗旨是:“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落实发展理念的具体标准,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导向和方向指引。

(六)国家治理现代化

公正理念,反映的是国家权力掌握社会的原则,也表达了社会运行的理想样态,而要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国家治理走向现代化。因此,可以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新时代的政治原则。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包括政府治理,又包括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㊿。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是:“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52]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政治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也为国家权力掌握社会提供了行为准则。

四、 余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53]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人民与时偕行的锐变勇气和革故鼎新的决心”[5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观体系,系统表达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理想和使命担当,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应然性要求,指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努力方向。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只有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景,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才能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创造伟大历史。

注释:

①张思军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31页。

②③④⑤⑥⑦㉖㉙㉜㉝㉞㉟㊱㊹㊻㊼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14、316、317、364、371、374、292、287、115、134、133、134、30、364、118、119、200页。

⑧⑩⑭⑯⑰⑱⑳㊸㊺㊾㊿[51][5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6-17、133、74、28、16、29、133、16、9、28、110、111、125页。

⑨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

⑪㉚[5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9、29页。

⑫《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58页。

⑬㊵《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58、27页。

⑮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5页。

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

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

㉒《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

㉓㊷《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58页。

㉔《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㉕《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35页。

㉗㉛《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

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2、97页。

㉘㊳㊴《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6、134、136页。

㊲张思军、张洪芬:《新时代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平正义观的创新发展》,《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

㊶《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页。

[54]谢丹凤:《中国共产党应对历史之“变”理论的形成逻辑与政党智慧》,《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

原文出自:《科学社会主义》2023年第一期

上一条: 蒋红、赵秋苑: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双重维度

下一条:李帅:从实质归纳理论看归纳的局部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