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

作者: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来源:beat365手机中文官方 发布时间:2023-06-20点击数:


导读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建校10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员工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在全省上下引发热烈反响,让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全体师生深受鼓舞。本期理论纵横版特约请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教育工作者撰写理论文章,围绕如何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贺信精神建言献策;围绕如何坚守初心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贡献智慧思考。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建校100周年,并在贺信中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引。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努力开创教育发展的全新局面。

深刻认识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

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我们党历来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二大报告把教育和科学列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从党的十四大报告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优先发展”成为历届党代会关于教育阐述的关键字眼;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列板块,将科教事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报告还鲜明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可见,我们党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一以贯之。

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德政工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这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众所周知,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确切地说是有智慧的劳动者。因此,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乎国计民生,意味着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在新征程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教育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普惠优质的义务教育大大提升了劳动者的基本素质;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培养了逾亿名高素质专门人才;特色完备的职业教育造就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等等。今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准确把握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彰显社会主义教育底色。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具有内在规定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而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场域和前沿阵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教育鲜亮底色。另一方面,办好社会主义中国的教育事业关键在党,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彰显社会主义教育办学效能。

注重社会主义教育成色。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谁培养人”指向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逻辑起点,“怎样培养人”强调社会主义教育的实践操作路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是检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办学成效的价值尺度,只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教育不变质、不变色。

突出社会主义教育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亦如此。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个方面凸显出对社会主义中国教育事业艰巨性、公平性、协同性、可持续性、世界性等特征的确认。这就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努力提升教育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能力。

努力开创教育作为“开路先锋、战略支撑”的新局面

坚持量质齐抓。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建成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普惠资源进一步增加,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基本普及,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在规模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质量教育,分层分类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促进义务教育普惠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有序推进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量足质优、结构合理的人才资源。

坚持德才兼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是一个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之要在立德。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水平,为员工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持续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善用“大思政课”,坚定员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

坚持破立并举。教育的活力在于创新,改革创新就是要破除影响教育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切实树立“优先发展”的战略思维,推动落实教育发展规划优先、财政资金投入优先和公共资源满足优先的体制机制建设。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彰显大国办强教育的优势,积极引导学前教育提供更多普惠性服务,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更为特色多样,职业教育适应性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取得新成效。

坚持中外联通。人才培养既要立足中国实际,又要具有国际视野。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要培养造就大批战略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将教育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和战略支撑,同时也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上一条:卢双喜:坚守建校初心 勇担时代使命

下一条:王超品:学好贺信精神 推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